第783章 解元张溥(1 / 2)

崇祯重振大明 凤凰北斗 5768 字 16小时前

南京,姜曰广同样在思索日本之事。

他在上个月就接到了洪承畴的书信,催他尽快去日本募兵。

只是因为江南乡试推迟,这件事只能耽搁下来。

此时,眼看乡试结束,姜曰广已经迫不及待北上,募集兵马建功立业。

他向刘理顺道:

“今科乡试总算是结束了,榜单已经定好。”

“剩下的琐事就劳烦刘侍讲,姜某要去日本。”

刘理顺劝阻他道:

“何必如此急切?”

“乡试的明经科是你主持的,中榜的举子还没拜师呢?”

“何必急这一两天?”

按照科场惯例,乡试主考官是上榜举子的座师,两者是师徒关系。

翰林院的官员之所以能当宰相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乡试主考官大多出自翰林。他们借着主持乡试,能收拢一大批举人作为弟子,在官场上形成蟠根错节的势力。

所以乡试的结束只是开始,乡试之后中榜举子拜师,对主考官是更加重要的事情。

刘理顺此次担任总主考官,本就是临时任命的。他不想被人诟病夺取姜曰广的机会,极力挽留姜曰广留下来。

姜曰广何尝想要放弃这次机会,但是他更知道机会难得。自己如果错失这次辽东大战的机会,以后再募集日本兵马去辽东打仗,那就会更难了。

所以他心里更重视这件事,对于收举子当座师,反而没那么在意——

他也不相信有举人会违背几百年传下来的规矩,已经确定的事情,没必要为此耽搁时间。

是以他没有答应刘理顺的挽留,反而慷慨激昂地道:

“朝廷任用我辈,不就是为了分忧解难?”

“如今辽东大战将起,我又怎能耽搁?”

“刘侍讲不必再劝,乡试后续事务,劳烦刘兄主持!”

决定立刻出发,和刘理顺等告别。

刘理顺极力劝阻,又想起一件事情,和姜曰广商议道:

“姜兄说乡试结束了,其实还未完结。”

“按照朝廷的旨意,今科乡试解元,要按新办法评出来。”

“不如定了解元,姜兄再走不迟。”

姜曰广哈哈大笑:

“今科解元是谁,难道还有疑问吗?”

“张溥是明算科魁首,明经科也中了五经魁,明法科也有他的名字。”

“如此名登三榜,又有两科是魁首,他当解元有何疑问可言?”

“刘兄,你就不要再劝我了,姜某今日去也!”

哈哈大笑一声,带着随从乘上早已准备的船只,前往日本去了。

他要尽可能地募兵,为明年的辽东之战筹集一支至少能称为偏师的军队,带他们立下功绩、为自己挣个爵位。

刘理顺看着他远去的背影,摇头叹了口气。

他知道姜曰广执意离开的一个原因,是要避开江南士林的风波。

新东林和东林学社的事情,此时已愈演愈烈。很多应试的学子,都被卷了进去。

姜曰广作为翰林院外放培养的人才,自然是知道皇帝对结党的忌讳的。身为东林党人的他,也隐约知道这件事背后有君臣角力。他不愿卷入这件事,所以急不可待地离开。

但是刘理顺就没办法了,他这个总主考官,是避不开应试学子的。甚至他在乡试结束后还要去苏松新区任职,和江南士林根本撇不开关系。

最终,他只能叹了口气,下令道:

“放榜!”

“解元定为张溥,其余魁首为亚元。”

命令衙役张榜,同时将榜单传给南京通政司,让南京通讯社把这个消息发出去。

众多翘首以盼的学子,很快看到了榜单。在明算科确定一百名举人后,又有二百五十多名秀才,考取了明经科、明算科举人。

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,自然就是张溥。看到张溥成为五经魁之一,还登上明法科榜单。所有人都对这个连中三榜的举人感到佩服,认为不愧是徐光启的弟子。

张溥此时,也掩饰不住喜悦。因为他知道自己中了解元后,连中三元的道路,已经向自己敞开:

『明年会试,我的明算科应该没问题。』

『还要多考几科,争取成为会元。』

压制心中的激动,张溥向道贺的人回礼,又向杨廷枢道:

“恭喜杨兄成为亚元,明年我们一同进京赴试。”

“伟业,你这次也是亚元,明年要不要去参加会试?”

吴伟业对自己成为经魁同样十分兴奋,听到老师的话当即道:

“要!当然要去!”

“明年朝廷要录用八百进士,弟子盼着和老师一起登第。”

张溥哈哈大笑,摇着扇子说道:

“好!好!”

“明年咱们就一起进京,师徒双中进士。”

畅想着自己连中三元,弟子也成为进士。

此时的他绝对想不到,自己连中三元的最大对手,就是眼前的弟子吴伟业。

师徒两人将展开一次对决,决定谁是会元。

——

乡试中举之后会举行鹿鸣宴,作为新科解元,张溥出尽了风头。

杨廷枢在成为亚元之后,名声也更大起来。尤其是他和张溥同属应社,吴伟业又是张溥的弟子,应社的吴昌时也同样中举。这让应社的名声,一时风头无俩。江南诸多文社,皆以应社为魁。

杨廷枢这位应社的发起人,在张溥、吴伟业、吴昌时等人的支持下,毫无疑问成了江南文社领袖。召集众多文社,举行金陵大会。

此次金陵大会上,杨廷枢在张溥的建议下,决定成立东林学社。由各社推举人才,加入东林学社。

学社现在的目标,是准备明年的会试。为此,他们又成立《东林学报》,鼓励学术争鸣,相互交流学问。

新东林以东林学社的名义,蓬勃发展起来。还决定每次乡试都要在金陵召开大会,吸纳新的人才。

这个变化,让暗中鼓动东林学社成立的项俊卿,都有一些意外。

因为这不在他的预料范围内,他也不想看到东林学社吸收人才壮大。

所以他很快找到张溥,询问道:

“这个办法,是谁提出来的?”

“下一次金陵大会,主持的人是谁?”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